你的位置:娱乐新视网 > 影视评析 >

舞者们长裙拖过“画布”


发布日期:2024-10-23 07:02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你更喜欢哪个版本? 电影版 舞剧版 提交明星动态更新与分享

要说国庆档口碑最佳的电影,电影版《只此青绿》必须得占一席之地。豆瓣上8分的高评价,让人不得不赞叹,将“只此青绿”蕴含的极致东方美学搬上大荧幕,可谓是成就了“中式美学的天花板”。

电影海报

还记得两年前春晚上的那一抹青绿吗?舞剧“只此青绿”的问世,让人们对“青绿腰”“山峰髻”难以忘怀。如今它迎来了第600场巡演,电影版也同时问世。于是,不经意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对比,电影版还是不如舞剧版震撼。但是今天我们想来聊一聊改编电影版的几重意义:

第一那就是美更加具象化了。电影以舞剧为蓝本,在“展卷、寻石、淬墨”等章节上,新增“初见、听雨、青绿、苦思”等篇章,层次更加丰富。电影通过光影艺术,让舞剧的美具象化,在转化尝试中带来新意。例如“入画”一节,舞者们长裙拖过“画布”,留下抹抹青绿墨痕;“听雨”一节,扮演王希孟的张翰在大雨中恣意独舞,少年身上的敏感、脆弱、奔放在镜头前被放大。电影从服化道到一帧一幕极为考究,不仅能看出《听琴图》《瑞鹤图》《蚕织图》等古代名画的影子,还向观众打开了一幅点茶、焚香、插花、挂画的宋代生活风雅画卷。

第二是风格的创新。以电影的拍摄方式对舞剧“二创”,本身就是一次大胆冒险。全片大胆舍弃了台词,全靠字幕来交代,被评价说开创了一种“新默片”的风格,让人耳目一新。电影通过故宫博物院的研究者“展卷人”将观众带入,逐渐走进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创作空间。虽然没有对白,但那种无声的对话,却让人感觉满屏都是故事。一句“此画,与天地众人共绘”,舍弃了复杂剧情与叙事,工坊里的篆刻师、回廊上的织绢女、悬崖边的采石人、山洞内的碾墨工,一同用舞蹈“说”出《千里江山图》背后无名者的故事。当王希孟穿越时空在故宫展厅与展卷人相遇,共同用手势舞出胸中山水,既填补了叙事空白,又留足了余味。

王希孟扮演者张翰

向佐,1982年出生于香港,是著名导演向华强之子。

第三是表演的极致。电影首先是时间的艺术。谈到拍摄电影版的初衷,导演韩真、周莉亚说,是为了留住舞者们年轻脸庞,把青春镌刻成永恒。电影将“入画”一场8分钟华彩舞段全部保留,为了让最美的状态停留在电影镜头,张翰常常每天连续跳十几个小时,那种极致的投入,让张翰坦言累到想吐。但也就是这种忘我的表演状态,才能让他触碰到这位天才少年孤独又执拗的灵魂,把他曲折的命运,诠释得淋漓尽致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个时候入画的,不止王希孟,舞者张翰,包括主创团队都入画中了,表演已经超越了表演本身。

最后一幕,大幕打出“无名无款,只此一卷”,全片的情绪被烘托至高潮,你仿佛听到了这幅旷世奇作的无声回响,荡气回肠。

海报

片尾曲词作者唐恬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我们中国人是从山水里来的,从这样的审美里来,这份美跟你我有关。”所以讨论《只此青绿》改编电影的意义,我们不必再去纠结剧场版和电影版谁优谁劣的问题,应该看到它超越“爆款”的决心。

脚本:南方+记者 李培 刘奕伶

出镜:实习生 彭伊凡

拍摄:南方+记者 仇敏业 陈文夏

剪辑:南方+记者 陈文夏 实习生 彭伊凡明星动态更新与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