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谁披上了他的巫师长袍,手握魔杖,走进了电影院?是我,但又不只是我。黑暗中,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那熟悉的音符响起。银幕上,华纳兄弟的标志渐渐亮起,下方被依稀照亮的巫师们,脸上带着熟悉的渴望,一如多年之前,期待那扇通往魔法世界的大门,再次为我们缓缓开启。
曾经,我们都像哈利一样,在夜深人静的夜晚,盼望有一只猫头鹰来敲响窗户,把我们从平凡生活带进一段惊险的冒险;也曾像赫敏那样,在麻瓜教室里偷偷幻想,某天能收到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,去学习变形术、魔药课。尽管那份幸运未曾降临,但在闪耀的荧幕前,我们的平凡仿佛得到了魔法加持——课堂上的烦闷消散无踪,化作魁地奇球场上的风,给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增添了勇气与梦想的色彩。
90年代出生的人,成为哈利·波特迷的路径似乎大同小异。记得五年级第一次拿起《哈利·波特与魔法石》时,我立刻被这个奇幻的世界深深迷住了。这是第一次,我感到自己真正与某个故事产生了共鸣。这些书伴随着我度过了无数个夜晚,以至于有一段时间,妈妈不得不把它们藏起来,因为我总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阅读着,而根本不写作业。但那又如何?我从朋友那里借来书,晚上打着手电筒,躲在被窝里继续读了下去。
有消息表明,卡维尔并不是唯一一个在第四季离开《巫师》的演员。报道称,金·波德尼亚将不再在《巫师》中扮演维瑟米尔,他曾在第二季中出演该角色。目前无法确认谁将接替波德尼亚饰演维瑟米尔。波德尼亚在网飞剧集第二季中被引入饰演维瑟米尔,他是杰洛特的导师,也是这群猎魔人的父亲般的人物。他没有出现在该剧第三季中,因为剧情从猎魔人的据点凯尔莫罕转移了地点。然而,这份报道表明维瑟米尔将在《巫师》第四季回归,但扮演他的将不再是波德尼亚。
等到电影上映,我看到魔法世界在眼前真实展开,一种梦想成真的激动与紧张几乎溢满了整个胸腔。对角巷出现时,我屏住了呼吸。那些奇怪的小店、弯曲的石头路面、商店橱窗里琳琅满目的魔法物品,全都像是从我脑海中搬出来的一样。而当霍格沃茨特快列车缓缓驶入,汽笛声响起的那一刻,我激动得就像是自己也站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上。那天,银幕上的哈利、罗恩和赫敏并肩站在一起,面对三头犬路威。勇气与友谊在那一刻定格,也在我心中刻下了童年最深的记忆——即使没有魔杖,没有猫头鹰来临,我们仍然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魔法。
八部电影在中国院线的重映,仿佛是一场为所有哈迷准备的盛大同学会。大银幕上的哈利、罗恩、赫敏永远停留在少年时光,而我们却已经长大成人。从校园走向社会,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,每个人都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“黑魔王”其实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,变成了加班、变成了挫折、变成了那些对未来的不确定性。但正如邓布利多所说:“表现我们真正的自我,是我们自己的选择,这比我们所具有的能力更重要。”
多年过去,“哈利·波特”系列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娱乐的范畴。安德鲁·斯莱克创立的“哈利·波特联盟”就是一个例子,他们的口号是“我们拥有的武器是爱”。在《死亡圣器》发行后,这个组织在多个国家组织家庭聚会,唤起人们对达尔富尔种族灭绝的关注,这是一场“哈利会怎么做?”的运动。聚会上,还有“雷姆斯·卢平”和“哭泣的桃金娘”等乐队的表演,以及各种播客,传递关于正义与关怀的声音。“我们可以像邓布利多军一样,唤醒世界,让大家意识到伏地魔的回归,唤醒我们的社会,结束达尔富尔的种族灭绝。”斯莱克说。
罗琳在接受《时代周刊》采访时说,看到人们以书中角色的名义走出去做这些事情,“真是令人难以置信,令人谦卑,也令人振奋”。她对这个团体的使命选择,尤其感到欣慰。“我的书从头到尾都在反对什么?偏执、暴力、权力斗争。”尽管霍格沃茨是不存在的,但勇气和善良是真实的,它们藏在每一个对抗平凡生活的选择之中。在这个急剧变化和分裂的时代,选择保持那份无所畏惧、相信美好的信念,正在变得尤为重要。
也许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霍格沃茨。它就像一种信仰,提醒着我们,即使在成年人的现实世界里,也依然可以保有一颗孩子般的心,相信奇迹,勇敢面对挑战。哈利、罗恩和赫敏在霍格沃茨学到的,也不仅是咒语和魔法,更是如何面对失去和挑战,如何在最艰难的时刻保持善良和勇气。
每个看过“哈利·波特”的人都会承认,这个系列的前三部最让人喜爱,因为那时我们和哈利、罗恩、赫敏一起,经历着魔法世界的奇妙和乐趣。但后来,故事却变得沉重起来,我们不得不和他们一起,面对成长中的许多苦涩。当塞德里克在三强争霸赛中,为了帮助哈利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时,我明白了,成长中不只有欢笑和友谊,还有告别和失去。
从那之后,魔法世界开始展露出更多现实的黑暗和残酷。当小天狼星消失在帷幕后,当邓布利多在塔顶选择牺牲自己,当斯内普在临死前坚持让哈利看着他的眼睛——这些场景提醒我们,魔法世界的英雄们并非无所不能,他们也会有着脆弱,也要承受命运的无奈。
事实上,在最后一本书中,哈利在父母的坟前看到一段刻在墓碑上的圣经经文,那是来自《哥林多前书》的一句话:“最后一个要消灭的敌人是死亡。”这句话不仅刻在哈利父母的墓碑上,也贯穿了整个系列的核心主题。
现实生活中,那些赋予纸上角色以灵魂的人,如今很多也已不在我们身边。艾伦·瑞克曼赋予了斯内普教授以生命。斯内普不是一个典型的英雄——他冷酷、严厉,言辞辛辣,总是与周围人保持距离。然而,在艾伦的细腻演绎下,斯内普成了许多人心中最难忘的形象之一。那句“Always”,不仅是对莉莉的誓言,也是艾伦对角色的深情和热爱,让我们看到,真正的爱与忠诚,往往隐藏在最不可捉摸的地方。
罗彼·考特拉尼是带我们进入魔法世界的海格,也是陪伴哈利走过最初不安岁月的温暖存在。他于2022年离世,让观众们失去了那个永远守候在霍格沃茨门口迎接我们的身影。在“哈利·波特”20周年采访中,考特拉尼说,“50年后我将不在这里,但海格会永远在这里。”这句话令人心碎,但他给予我们的爱与守护,确实在海格的笑容中得到了延续。
还有麦格教授的扮演者玛吉·史密斯。麦格教授是霍格沃茨的支柱,而史密斯本人也展现了同样的坚韧。在拍摄“哈利·波特”系列期间,她身患乳腺癌,但仍忍受化疗的痛苦,戴着头套完成了《混血王子》的拍摄,并最终康复。她所塑造的既威严又充满关怀的形象,正是许多人心目中理想的老师。他们的离去,也让我们学会,人生中那些陪伴我们的重要人物,终有一天会离开,但他们留下的爱与影响会一直存在于我们心中。
还记得《死亡圣器》中,伏地魔对哈利施下索命咒,哈利灵魂出窍,发现自己身处于站在国王十字车站,已故的邓布利多对他说:“当然是发生在你脑海中的事,哈利,但为什么那就意味着它不是真实的呢?”这似乎是罗琳对所有读者的致敬——这个魔法世界存在于我们的心中,从未消失。
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,“哈利·波特”从来不是虚构的故事,那个魔法世界真实存在过,并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记忆与生活。
成年后的我也许已经习惯了没有魔法的现实生活,但当霍格沃茨特快列车的汽笛声响起,我仿佛又和哈利一起回到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上,闻到车厢中那古旧的木香,看到推车上满载的巧克力蛙和各种神奇糖果。只要心中有魔法,无论现实多么艰难,我们都能像哈利一样坚定地举起魔杖,高喊一声“Lumos”,用那道微光驱散内心的黑暗,从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。